2017年是短視頻爆發(fā)增長的一年,剛剛過去的2018年第一季度是更加爆發(fā)的開始。
昨晚,今日頭條(字節(jié)跳動)的創(chuàng)始人、CEO張一鳴在朋友圈曬出了一個“小成績”:旗下的抖音海外版Tik Tok app在App Store下載量全球第一。隨后,他又在朋友圈的評論區(qū)補充了一句:微信的借口封殺,微視的抄襲搬運,擋不住抖音的步伐。
這句話一下子把馬化騰引出來了,他回應道:可以理解為誹謗。隨后張一鳴再回應稱,“前者不合適討論了,后者一直在公證,我沒想有口水戰(zhàn),剛剛沒忍住發(fā)了個牢騷,被我們pr批評了。材料我單獨發(fā)給你。”馬化騰表示,“要公證你們的太多了。”
馬化騰的回應可以說很“不客氣”。張一鳴點到了騰訊的兩個重要產品:微信,這是騰訊坐擁10億用戶的流量王牌;微視,一個剛剛復活一個月的“老產品”,一上線騰訊就拿出了30億元現(xiàn)金來吸引創(chuàng)作者。
騰訊做短視頻,比很多人都早。微視是2013年上線的,但是因為時機不對和產品問題,微視失敗了,2015年便名存實亡。而后,騰訊在2017年3月以3.5億美元領投了短視頻的頭部產品快手。根據(jù)極光大數(shù)據(jù)的報告,快手仍然以超過25%的市場滲透率領先所有同類對手。
再來看頭條系短視頻產品矩陣在Q1的表現(xiàn),抖音短視頻滲透率為16.5%,環(huán)比增長121.3%,火山小視頻滲透率為14.1%,環(huán)比增長77.2%,西瓜視頻滲透率為12.2%,環(huán)比增長60.4%,增長形勢極為迅猛。上述三款app的上線時間,均晚于2016年5月。
其中,抖音的表現(xiàn)最為惹眼,甚至廣告界都流行起了“兩微一抖”的投放標配,可見抖音不但增長勢頭強勁,且在產品設計和商業(yè)化上也獲得了成功。相比起來,在快手最火熱的時候,也沒有“兩微一快”的說法。如今,快手明顯增長乏力,2018年Q1的環(huán)比增長僅11.7%。
從這點上來看,很難說得清楚是頭條動了騰訊的奶酪,還是騰訊動了頭條的奶酪。
玩過短視頻app的人都知道,短視頻有毒,是一個絕對的流量殺手和時長殺手。在過去的2018年Q1,中國移動網(wǎng)民每日平均有3.9小時花費在手機app的上,其中花費在社交網(wǎng)絡類app的時長達127分鐘,花費在網(wǎng)絡視頻app的時長為29.5分鐘。
不要小看這將將半小時的使用時長,長視頻界也坐不住了。在愛奇藝第一季度財報發(fā)布的電話會議上,CEO龔宇認為,短視頻搶走的是用戶使用的時長,并表示將今年將發(fā)力短視頻。
必須看到的是,短視頻領域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搶用戶的時間不是容易的事,曇花一現(xiàn)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紅極一時的小咖秀已成為明日黃花。
抖音主打音樂與短視頻的結合,產品負責人王曉蔚此前接受《21CBR》采訪時如是闡述產品設計思路,我們可以從中得到關于抖音為何能夠迅速崛起和在市場中突圍的部分答案:
在我們決定做抖音之前,市場上的短視頻產品,或者偏向工具的屬性,或者看上去不是很吸引年輕人。我們覺得應該有一個適合中國年輕人的音樂短視頻社區(qū)產品。年輕人喜歡玩,能輕松自在表達自己,展現(xiàn)自我,有意思的產品。
選擇音樂作為切口,是覺得音樂是一種強表達的工具。當音樂和視頻結合的時候,音樂很像一個濾鏡,加了這層濾鏡,會強化短視頻信息里“表達”的部分,更容易產生社區(qū),而不是讓產品被工具化。我們相信短視頻本身有成為流行文化的潛質,那搭配上流行音樂這個濾鏡,無疑能放大突出這種潛質。
事實上,與音樂相結合的創(chuàng)意,抖音早期也是從Musical.ly搬運來的,Musical.ly的創(chuàng)始人陽陸育曾公開對媒體表示:“抖音對于Musical.ly 進行了從產品到運營策略全方位抄襲。”2017年11月,今日頭條全資收購了Musical.ly。
在外界看來,微視對產品功能進行了一些調整,但產品形態(tài)上與抖音幾乎沒有差別。微視最近更新的功能主要有兩個,都是結合音樂的玩法:視頻跟拍功能,錄制視頻時可以直接使用原視頻音樂,模仿原視頻動作進行拍攝;歌詞字幕玩法,用戶在選擇背景音樂之后,錄制視頻時可選擇顯示歌詞字幕,實現(xiàn)輕松跟唱。
與音樂的結合上,微視作為騰訊系產品可以使用QQ音樂的千萬級正版曲庫,這是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再加上游戲、動漫、影視、綜藝等內容支持,可以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的玩法及素材。馬化騰對張一鳴所說的“要公證你們的太多了”,或許也意指抖音的版權問題。
現(xiàn)在的今日頭條已今非昔比,TMD三家中,也只有頭條沒有選擇騰訊或是阿里的站隊。2017年完成了幾筆大的收購后,頭條系浮出水面,張一鳴已經(jīng)在內容端、短視頻和社交等領域布了不小的局,讓騰訊阿里都不可小覷。
剛剛過去的周末關于騰訊夢想的討論,讓許多人回憶起七八年前,當時還是美團CEO的王興發(fā)出了那個著名疑問:有什么業(yè)務是騰訊不做的?對于這個話題,馬化騰依然很敏感,否則不會直接跳出來面對張一鳴的“誹謗”。
2017年12月的廣州財富論壇上,馬化騰感慨跟阿里在業(yè)務上的競爭太多。那么,我們應該繼續(xù)追問的是,有什么業(yè)務是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們不會染指的?在資本的運作和驅動下,這個問題可能更難回答了,不僅僅是針對騰訊,也包括阿里。
評論
全部評論(77)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