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一区二区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一区二区,综合欧美国产视频二区,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综合

李曉鵬記者夢未碎
王宇航 2017-10-10 14:57:22

■文/本刊記者 王宇航

25秒能做什么?

8月8日晚,四川九寨溝發(fā)生7.0級地震18分鐘后,中國地震臺網機器人完成數據收集,開始自動編寫稿件,僅用25秒,完成一篇540字并配發(fā)4張圖片的通稿。

微博上、微信群內、朋友圈里,有震感的吃瓜群眾“地震了”的驚疑狀態(tài)都還沒有刷滿手機屏幕,在值夜班的幾家省內媒體還在打聽哪兒發(fā)生了情況,準確的新聞信息已經彈出來。

“這也太快了吧”是李曉鵬看到這條消息的驚呼與感嘆。9年前,汶川大地震,他被集團委以重任,火速前往一線,從坐上災區(qū)運送專車到抵達目的地,30分鐘內,李曉鵬發(fā)出了第一篇現場稿,這種速度在當時已經是一流水準。

“現在的我也許還能再快一些,但25秒是什么鬼(速度)?”在業(yè)內混跡了15年的李曉鵬,見證了最近幾年紙媒式微的過程。身邊的同事換了一撥又一撥,有的出去創(chuàng)業(yè),有的做了自媒體,有的去了甲方……陸續(xù)有發(fā)家致富的朋友邀請李曉鵬去合伙,都被他客氣地拒絕了。拿著并不太高的薪水,守著這幾平方米的編輯區(qū)域,李曉鵬是真的喜歡做記者。

但寫稿機器人的強勢入侵,讓他第一次對職業(yè)未來感到了迷惘。這種被技術趨勢取代的壓迫感并非只此孤例。一時間,“機器人寫稿,記者要失業(yè)”的新聞標題成功吸睛,引發(fā)了媒體界的思考和討論。

機器人寫稿真的會導致媒體人失業(yè)嗎?媒體人應該如何與機器人相處?

搶飯碗?

其實,機器人寫稿早已不是新鮮事。

機器人寫稿開始于2009年。在美國職業(yè)棒球大聯盟季后賽上,一款名為StatsMonkey的人工軟件以超過人類記者的速度,完成一篇機器稿件。當時街頭巷尾爭議四起。

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今日頭條研發(fā)的機器人,以和電視直播幾乎同步的速度發(fā)布報道,16天內生產了450多篇體育新聞稿,內容涵蓋所有體育新聞的重要信息。

2017年,騰訊開發(fā)的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號稱一分鐘內就能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新華社也上線了寫稿機器人“快筆小新”,記住400多個模板的它,在寫體育英文稿件和財經信息稿件方面,比一般記者快10倍。

國內外主流媒體紛紛引入機器人寫稿,人工智能不再是等待中的戈多,它已經逐漸深入這個行業(yè),并推動著媒體變革。

為何機器人寫稿子這么快?這種超越人類極限效率的秘訣在于:其新聞寫作不依賴于現場采訪獲取素材,更多是依靠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通過對數據和資料地快速搜集、加工,最終按照文字模板編制而成。這意味著,只要一個工程師提前建立數據庫,設定稿件邏輯,定期更新語言包,他就能拉起一個超級記者團。

那記者是不是要失業(yè)了?

地震后過了兩周,李曉鵬壓不住好奇心,親自去北京三里河南街拜訪了這位機器人高手。沒有華麗的鋼鐵外形,這個讓李曉鵬感到壓力的潛在對手就這樣安靜地在電腦上運作著。機器人運作的屏幕上不斷彈出簡報,記錄著全球每時每刻發(fā)生的地震事件,名不虛傳的效率讓李曉鵬汗顏。

不過當他仔細看了幾篇文章的內容,他又釋然了,“文章感覺像是沒放調料包的方便面,只有時間、地點、事件。”當年他寫的每一篇文章里面可都有貨,從一個人甚至到一只豬。“沒有溫度的快速寫作,也只能搶搶首發(fā),后面的事還得我們來”,心情改善的李曉鵬笑著吐起了槽。

人機協(xié)作的未來

回顧歷史,行業(yè)每次迎來新的技術革命,新技術會成為就業(yè)“殺手”早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事實證明,技術革命對于行業(yè)的進步不可或缺、意義非凡,而且工人失業(yè)并沒有那么夸張,也沒出現長期、大規(guī)模的失業(yè)潮。

全球機器人普及率最高的美國,過去的20年,機器人的銷量在不斷上升時,而失業(yè)率一直在下降。而在機器人銷量下降的時候,美國的失業(yè)率卻是在上升的。

正如李曉鵬所看到的,機器人寫作不管是涉及領域還是內容,目前都還處在一個較為初級的狀態(tài)。

但這不影響機器人寫作的發(fā)展趨勢。事實上,業(yè)內有不少資深媒體看好機器人寫作的前景。例如,《紐約》雜志就認為,自動寫作將是未來新聞行業(yè)最佳發(fā)展趨勢。美國機器人協(xié)會調查報告也預計,到2020年前后,90%以上的新聞報道都將由機器來完成。

“機器人寫稿是國內外新聞媒體發(fā)展的一大趨勢,這個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當時新媒體崛起,對傳統(tǒng)媒體造成重創(chuàng)一樣無法避免。”新媒體文化產業(yè)評論創(chuàng)始人朱嘉說道。

機器人作為人類智慧的產品,可以看作是人類思維的發(fā)展與延伸。從理論上講,機器人寫稿不僅助力新聞生產的高效和精準,也提升個性化的用戶體驗。

2010年,西北大學哈蒙德教授聯手前Double Click 管理團隊的成員,花費兩年時間研發(fā)出了新一代的智能寫作軟件Narrative Science,將新聞報道和電腦工程進行了一次新時代的結合。

這個在學校實驗室代號為“StatsMonkey”的項目,通過對給定主題的數據分析,會自動選擇合適的寫作角度,快速“寫就”一篇具有標準新聞報道結構的文章。神奇的是,程序甚至可以根據不同的出版社特點用不同的行文風格“寫作”。

Narrative Science最初被應用在即時報道西北大學棒球和壘球的比賽中。自此以后,Narrative Science也被應用在財經報道等領域,包括福布斯等網站都已經與Narrative Science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

隨著技術的持續(xù)完善,有業(yè)界專家大膽預測,類似的計算機記者將在未來二十年內成為普利策新聞獎的有力競爭者。

不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認為,機器人目前還無法取代記者。

寫稿機器人高效率的背后,有明顯的局限:一是涉及領域有限,主要集中在體育、財經板塊的簡報撰寫;二是寫作內容簡陋。寫稿機器人實則是一個初級的事件記錄員,可以定位為記者助手而無法取代記者;媒體人則可以脫離基礎寫作,發(fā)揮自身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成為高級別的撰稿人。

此外,相當一部分記者,認為再先進的計算機算法始終也無法模仿人類的感性流露,這項技術最終只能生成低質量的數據報告式的文章。

畢竟人類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以及倫理審視是機器人技術所無法替代的,過度依靠“智能”,可能會導致新聞稿件缺乏溫度和感情,也可能會導致稿件缺乏深度和高度。

機器人生產新聞是未來的趨勢,但機器人也需要人去操作,更需要人機協(xié)作來完成較為復雜的新聞稿件撰寫。

正如媒體人楊瀾所言,“機器和人并不是誰要替代誰,我們更可能出現的未來是人機共存、人機協(xié)作甚至是人機共生。”她提醒道,不用擔心機器人會搶了媒體人的飯碗,將來媒體人和機器人一起做報道的日子還長著呢。

21
歡迎關注商界網公眾號(微信號:shangjiexinmeiti)
標簽記者  李曉鵬  

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

全部評論(17)

廣告
廣告
熱門資訊
廣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

廣告
错那县| 犍为县| 马山县| 呼和浩特市| 高雄县| 南汇区| 合山市| 银川市| 神农架林区| 天津市| 抚顺市| 法库县| 虞城县| 中宁县| 广宗县| 黄陵县| 富蕴县| 武邑县| 通河县| 安岳县| 板桥市| 兴义市| 汉中市| 台东市| 孟连| 昌图县| 嘉黎县| 会同县| 唐山市| 桑植县| 濮阳市| 楚雄市| 南投县| 南漳县| 宣化县| 霍林郭勒市| 营口市| 永城市| 福泉市| 红原县| 黄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