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兩三年,房價大漲,這是每個人都看到的事實,每個人對自己所在城市的房價也都了如指掌。
和房價相比,地價受人關注的程度卻要低很多——如果沒有“地王”的新聞出現(xiàn),大家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城市的土地市場發(fā)生了什么。
前幾天,小巴看到一篇文章。佛山、南京、杭州等城市瘋狂賣地,2017年前三季度的土地出讓金收入甚至遠超地方財政收入,土地財政已經(jīng)進入狂歡的尾聲。
不過,過去這幾年,并不是每一個城市都在瘋狂賣地的。
在瘋狂賣地的,幾乎都是二線城市
今年前三季度土地收入排名Top10 的城市是,北京、杭州、南京、重慶、上海、武漢、天津、廣州、成都、佛山。如果我們算一下這些城市從2014年至今的土地收入,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分為兩類。
一類主要是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再加上天津和成都,每年賣地的收入雖然都很高,但其實總量一直都比較穩(wěn)定。
比如京滬深廣這四個一線城市,2014年它們賣土地的收入一共是5075億,2015年5058億,2016年降到了4242億,2017年上半年2374億,全年預計也會回升到5000億左右。
另一類,是杭州、南京、武漢這樣的強二線或者“新一線”城市,賣地的收入在2016年簡直就是瘋狂增長,而今年也是一樣。
一線城市賣土地,單價在增長,可是供地在急劇萎縮。如果剝離工業(yè)、商業(yè)用地,一線城市的住宅用地成本其實也貴了不少,樓面價在2016年增加了近50%,但規(guī)劃建筑面積減少了整整一半,住宅用地的總收入反而是下降的。
注:樓面價=土地出讓價格/該土地允許的最大建筑面積,代表了單位建筑面積分攤的土地成本價格。
而三四線城市,土地出讓金的腳步和房價一樣,在漲,但比較緩慢。
從數(shù)據(jù)上看,這幾年出讓土地最賣力的,是二線城市。
房價漲得越快,土地賣得越狠
這么多二線城市中,蘇州、南京、杭州、合肥、武漢、鄭州、廈門這七個城市是絕對的賣地主力,最具代表性。
僅僅是2016年,這些城市的住宅用地出讓收入合計就達到了8079億,而2014年和2015年加起來,才7017億。
那么,這些城市的土地收入大漲,是因為賣的地比原來多了嗎?
也不是,這七個城市中,除了鄭州和合肥在2016年賣的地比之前多之外,其余并沒有明顯增加。換言之,土地出讓金的增加,來自于土地單價的上漲。
這7個城市,是最近3年這一輪房地產(chǎn)行情中,房價漲得最快的城市,房價帶動了地價,地價反過來又帶動了周圍的房價。
土地賣得越狠,地鐵修得越勤
二線城市一方面是大肆賣地,另一方面是突進城市建設,最典型的就是修地鐵。
今年小巴跑了好多城市,杭州、廈門、鄭州、南京、武漢、合肥、重慶、昆明等等,坐車從機場進入市區(qū),在每一個城市都能看到某條道路中間被圍起一個圈,打樁機、鋼筋籠和機械手臂高高聳立,然后司機就會告訴我,這很正常,因為全城都在挖地道、修地鐵。
如果說過去10年,是中國城市大建高樓的10年,那未來的10年,就是中國城市大修地鐵的10年。國務院批復的40多個地鐵城市,除了少數(shù)例外,幾乎是清一色的一二線城市。前面小巴說到的那七個城市,大多要在未來數(shù)年之中修建200公里左右的地鐵。
地鐵,是相當貴的一項建設。怎么個貴法?按照各個城市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大部分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還不夠地鐵修1米。小巴公司附近有一條在建中的杭州地鐵3號線,全程52.2公里,投資377.59 億元, 平均下來每公里的成本是7.23億,每一米就要7萬多。
有的地方成本低一些,有的地方成本高一些,但大致每公里都在5-10萬之間。如果一個城市打算在未來的5年內(nèi)修200公里地鐵,即便政府只負擔其中的30%,其他70%通過各種融資方式完成,也需要在目前的基礎上額外準備300-600億的財務預算。
不舉債、不加稅,要保證未來的5-10年內(nèi)瘋狂修建地鐵,趁著房價高漲,賣地不失為一種財務上的保障。
我們不妨做一種假設,這幾年那些賣土地賣得最狠的,未來幾年很有可能也是地鐵修得最勤快的。
評論
全部評論(150)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