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形成以產品的思維階梯去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判斷你是否成為一名產品經理的標準,那要如何建立產品思維階梯?
思考力是延伸自身疆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是一種美好愿景,每一個用戶都可以基于自身的使用體驗和使用習慣提出產品意見。
然而,是否形成以產品的思維階梯去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判斷你是否成為一名產品經理的標準。形成產品的思維并運用它們交叉驗證解決問題,我們產出產品方案的能力才會產生質的提升。
產品思維有幾個基礎也很重要的思維能力組成:
一、本質思維
深度思考,在面對問題時找到隱匿在冰川之下的真正關鍵,所有產品的本質都是在解決問題。
從解決大眾物理層面的衣食住行的連接與效率,情緒與思維層面的空虛、焦慮、安全感,到解決企業(yè)服務的業(yè)務與管理,所有成功的產品都能夠用精煉的一句話概括出,產品解決了什么問題。
所有的產品設計,說穿了都是在構建一套體系,而產品設計者只有透徹掌握我的產品所解決的問題的核心本質是什么,才能夠從所有通往最本質問題的解決方案路徑中,完成最高效的逆向搭建。
舉個例子:集成電路行業(yè)存在一個普遍認知的定律,叫做摩爾定律,同樣揭示了本質思維的應用。摩爾定律的內容是: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可以發(fā)現:只要拉長時間的跨度,面向解決同樣本質功能的芯片,隨著晶體管結構、各類型電路兼容工藝、更先進的封裝等技術的演進,解決方案也不斷被提升。
就像解決人類期望留下影像的需求從未改變,產品的載體與方案卻也經歷了數次革新一樣,柯達被數碼相機顛覆也不過是面向本質問題,革新技術,構建體系方案時的一個路徑優(yōu)化。
如果我們仔細復盤問題的時候就會發(fā)現:人們執(zhí)著于錯誤的做法或沒有核心框架的產品的時候,往往是對于自己面對或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模糊且混沌,并依據著別人也都是這么做的或過去都是這么做的,給自己注射強心劑。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刻意強化自己的“面向本質”的產品思維能力,看到任何一個廣泛被市場接受和驗證的產品,都更多的去思考和挖掘:它解決的最核心的本質問題是什么?回歸初始問題去推導,找到它解決問題的視角與路徑。不斷深入理解、復盤回顧、提煉總結這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實踐經驗,就是產品設計的基礎。
產品設計者在工作中,在搜集用戶反饋時,用戶會從自身的經歷出發(fā)去發(fā)表意見和建議,而如何理解問題的本質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這其中要特別注意“無法理解用戶動機”的反饋,因為這往往藏著被我們忽略掉的某種使用場景。當然,用戶的需求并不一定是都要被充分滿足的,需求的取舍問題也是產品工作者重要的能力。
二、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與具體思維是相對而言、相互轉換的。只有穿透到事物的背后,暫時撇開偶然的、具體的、繁雜的、零散的事物的表象,在感覺所看不到的地方去抽取事物的本質和共性,形成概念,才具備了進一步推理、判斷的條件。
沒有抽象思維,就難以形成穿透產品本質需求的能力。然而,抽象思維不能走向極端,而必須與具體思維相結合,由抽象上升到具體。
舉個例子:面對一個復雜的線上線下閉環(huán)業(yè)務,產品設計者如果不運用抽象思維去思考,就容易陷入到繁瑣且零散的業(yè)務和需求細節(jié)里面,而生產出一些消耗型功能。
而此時必須用抽象思維,梳理出業(yè)務的邏輯、流程與框架,幫助構建出業(yè)務功能模型,充分考慮業(yè)務框架的可拓展性,實現業(yè)務底層系統(tǒng)框架的合理搭建。
運用抽象思維,在設計產品的過程中,我們會把性質相似的元素合并,隨著觀察視角的升高,產品的骨骼就會逐漸顯現出來??梢?,抽象的過程是一個先分類,再提升視角的過程。這也要求產品設計人員,既要具備從具體到抽象的能力,也要具備從抽象到具體的能力。
我們在設計互聯網產品的時候,通常因為敏捷開發(fā)而為“新增功能”苦惱,因為有些功能塞進現有的架構中總像是一個多余且不協調的分支。
運用抽象思維的逆向思考方式來說,一個可行的建議就是:先拆解組成該產品的功能架構的元素,并充分考慮是否可以加入新的可行性元素,然后對所有的元素進行排列重組,最終在重組的元素組合里,找到一個更有價值/更好體驗/更新玩法/的功能。
網易云音樂的評論,支付寶的新年集福,都是將抽象元素進行組合,從而形成有爆點的功能的典型例證。
三、系統(tǒng)思維
任何一個人,面對任何一個事物或場景,大多都會有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沒有經歷過專業(yè)的訓練或具備一定的天分,那么所有的感受是是主觀雜糅的,是混沌的。
你的情緒,一定會被你所表達的群體特性范圍內最直擊你的那個點牽制住,所以在完整的系統(tǒng)里就會有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并且在你沒有強烈感受的那些地方,還會有大面積的認知盲點和思維盲區(qū)。
產品思維則是要求不論你的第一直覺是如何,都需要基于一個完整的框架體系,來看待任何一個事物的多面性或任何一個場景里因群體差異而產生的可能性。
以自己的經歷來說,在汽車數據服務領域,我們以不同的產品形態(tài)服務于多個不同群體的用戶,我們需要把這些多邊群體聯系起來看,在一個個的單邊群體組成的市場的基礎上,布道價值愿景。
它一定不是只基于某一個群體的一個視角的一個價值推論,而是我們把這個由不同的形態(tài)的產品組成的平臺里面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用戶,他在這個系統(tǒng)里的價值和訴求進行實現,并且互相之間形成利益關系和信息關系的動線,就構成了我們沉淀的能力和壁壘。
這就要求我們要用系統(tǒng)思維去思考并給出產品解決方案。
評論
全部評論(284)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