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偶爾逛逛華為專賣店。中意一款新品,詢問后白色的目前缺貨,但可留電話預訂。華為銷售員小哥熟練地掏出他的蘋果手機記下我的號碼。筆者隨口一句調侃:“喲,你竟然用iPhone呀”。銷售小哥立刻緊張地從兜里掏出華為P9,補充道:“有倆、倆”。
專賣店沒必要是“專用店”,員工一方面也是用戶,有多種需求就有多種供給,也沒什么不好。
筆者聯想到,近日網上熱傳,某知名企業(yè)家要求員工用自家生產的手機,還有另一汽車制造企業(yè)規(guī)定公司園區(qū)內禁止其他品牌汽車進入。前者雖非強制,但“霸氣”犀利;后者員工若有違反,升職加薪據說均會受到嚴重影響。
這引起了許多媒體和網友的質疑——如果法拉利要求員工開自家的車,那可咋整?
這種通過公司指令讓自家產品在廠區(qū)內“稱霸”的行為,嚴格意義上來講并不違法國家任何有關規(guī)定,說好聽了可以是強化員工的產品意識,但說不好聽了就是“自嗨”。從其強制性的態(tài)度來看,頗有“我的地盤我做主”的“霸氣”。
然而,“人氣”和“霸氣”有著本質區(qū)別。
一家公司的產品能否征服市場,不一定非要首先征服自己的員工。你可曾聽聞蘋果公司強制大家用蘋果的產品?阿里巴巴強制內部只能用天貓?zhí)詫氋I東西?征服內部往往比取勝市場來得簡單,從感情上也可以理解,但從效果上來看卻有些多此一舉——只有取得了市場的認同,企業(yè)才能站穩(wěn)腳跟,而當員工認同了公司的產品觀念和成果,流行于內部根本無須嚴令。
在某某公司上班,就必須開某某品牌的車,全天候穿著制服,恨不得讓所有前來拜訪公司高層的人也在腦門上都印上“粉絲”二字……如此強令之下,就真的能讓這千千萬萬的產品走出園區(qū),稱霸于圍墻之外么?
社會是開放的,是流通的,是交互的。如果說阿里的小二只能用支付寶的社交、百度的娘娘們看病只靠搜索、記者都只看自家做的新聞、漢麗軒的員工只能吃自家的“牛肉”、三星的員工都只用NOTE7……那不全亂套了。
對于企業(yè)來說,院墻之內,是其文化的釀造之所。企業(yè)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無不體現這家企業(yè)的思維和視野。一壇美酒自有秘方,而原料和味道則是包容萬千所自闖出來的新路。產品只有在制造它的空間之外去銷售、使用、流通、檢驗,才真的有其存在的價值。
評論
全部評論(32)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