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長’進農(nóng)家,真情幫扶人人夸……”在平果縣,有一首壯族僚歌這么唱。
自去年6月起,該縣選派8805名干部到1.3616萬戶貧困戶中擔任“扶貧第一家長”,引導貧困群眾精準脫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qū)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平果縣緊緊圍繞“精準”二字,創(chuàng)造了“第一家長”這一扶貧幫扶機制。一年多時間里,“第一家長”與貧困戶“結親”,摸家底、謀思路、出實招。目前,該縣貧困發(fā)生率已降至10.2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72個百分點。
去年,該縣縣委班子到鄉(xiāng)鎮(zhèn)進行扶貧幫扶工作調研時,一名貧困戶說:“鎮(zhèn)里有人來了又走,縣里也有人來了又走,留給我一大堆資料,我也不知道能干什么?”
部分幫扶干部作風飄忽,幫扶工作存在形式主義,怎能啃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早在2011年,平果縣就已摘掉國家扶貧開發(fā)重點縣帽子。但“脫帽”不等于完全脫貧——由于自然和歷史等原因,該縣仍屬于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貧困地區(qū)的“天窗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
為了解決幫扶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該縣著手實施“第一家長”幫扶機制。
“阿媽,我們家有地,種水果肯定得!”“仔,我們今年就按你講的做。”在該縣鳳梧鎮(zhèn)農(nóng)拜村那巴屯,這一“母子”間的對話,是該縣幫扶干部黃承蔣與貧困戶韋小英正在商量脫貧路子。
“第一家長”與普通幫扶干部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以重要家庭成員的身份融入貧困戶中,把貧困戶當成自己的家。“第一家長”到幫扶戶家中,了解群眾真實愿望和想法,在增收致富上幫助貧困戶出主意、想辦法,找準一個發(fā)展路子、制定一個脫貧計劃、謀劃一個主導產(chǎn)業(yè),提高幫扶解困的精準度。
該縣縣委書記黃志愿介紹,“第一家長”帶著責任、帶著感情進村入戶,不僅能夠更加精準實施幫扶措施,還通過把貧困人口當作自己家人,進一步調動貧困戶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
“以前在大山里都不知道該干什么,多虧了金飛這位好‘家長’帶路。”坡造鎮(zhèn)淥德村塘和屯貧困戶余榮先說,在“第一家長”李金飛的帶領下,其一家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告別了大石山區(qū),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
為了保證幫扶效果,該縣給“第一家長”梳理出打好感情底子、選好脫貧路子、寫好幫扶冊子、用好政策籃子、算好脫貧日子這“五好”工作法;并且按照“五好”工作標準,“扶貧第一家長”與貧困戶拉家常、做規(guī)劃、搞產(chǎn)業(yè)。
在實施過程中,該縣不斷健全扶貧“第一家長”幫扶機制。通過扶貧“第一家長”與貧困戶簽訂幫扶承諾書和脫貧承諾書“雙承諾”,做到結對幫扶一幫到底,“不脫貧、不脫鉤,不摘帽、不調整”,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在“第一家長”的積極作用下,該縣“一幫一聯(lián)”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16年,全區(qū)“一幫一聯(lián)”工作暨鄉(xiāng)村脫貧攻堅落實平臺建設現(xiàn)場會在該縣召開,“第一家長”作為先進經(jīng)驗得到推廣。按計劃,該縣今年將實現(xiàn)16個貧困村脫貧出列,1.8701萬名貧困人口脫貧摘帽。
■記者手記
把幫扶當作自家事
結對幫扶,是我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開展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抓手。脫貧工作做得好不好,幫扶干部的作用至關重要。
貧困戶那句“鎮(zhèn)里有人來了又走,縣里也有人來了又走”,道出了一些幫扶干部工作的不足之處——浮于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扶貧開發(fā)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浮于形式,何來精準?
平果縣拿出“第一家長”這一舉措,用真情真意開展幫扶工作。
“第一家長”進入貧困戶家中,把貧困戶當成自己的家,從而增強工作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把貧困人口當作自己家人,貧困戶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就可以得到充分調動。把貧困戶的事情當作自家的事情,就會設身處地想辦法,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這樣一來,幫扶干部的工作才能更精準、更有效。
評論
全部評論(9)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